做儿童美术的教育,一定要想一些基本的事情:我们只是带孩子画画吗?是把所有的孩子都带向艺术的殿堂吗?艺术教育最大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?美术包括些什么?艺术的属性又是什么?
以上的问题会产生很多种答案,我通过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来回答这些问题。
我一直认为孩子亲近美术,不只是冲着画画来的,孩子是觉得美术很好玩,这种好玩包括表达的好玩、改变的好玩、破坏的好玩、重组的好玩。(其实许多研究都有各种答案,这里我也不去多例证了)。
我做过一个调查:99%的孩子都会喜欢“美术”!这个结果是所有美术教育者都应该知道的!这意味着什么?孩子都有着艺术的天赋?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我们,把整个民族都带往艺术的天堂?
我只是认为这是个机会,一个可以把孩子培养得阳光、能干、智慧的机会!德国教育家强调: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可以像美术学科这样,全方位培养人类的心智!既然有这种功效,我们就有必要认真审视美术这门学科的基本属性。
我一直的观点是:媒材、行为、语言是美术学科属性的三个基本内容,也是孩子恒久喜欢美术的本质缘由。孩子可以自由地拿起身边的任何工具与媒介,用自己行为冲动,尝试做出各种动作,并传达出自己敏思突变的万千个“主意”。
艺术起源论有个“游戏说”,儿童便是个例证!这个“游戏说”需要通过材料媒介、行为规则、情绪目标来达成。
那么我就先来聊聊材料媒介的一些看法吧。
孩子了解地球一定是从物质开始。(物质的解释是:是指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。)当然更多的是依靠物体实物,也即是一切可以触摸的物质外界,这些便是材料。身边琳琅的材料,携带着各种智慧源起的资讯,或柔软,或粗糙,或坚硬、光滑、松脆、优雅、规律、炫丽⋯,每一条资讯都是在触碰与驾驭过程中被我们所猎取。
孩子好奇于这个世界,有着无限的欲望去阅读身边的一切,于是他们会诞生各种行为,使用各种手段来达成他们的愿望,也许是“实验”,也许是“破坏”。由此,孩子们会积累起两层重要的智慧经验,即触觉经验与视觉经验,这两种经验既是艺术的基础,更是人生心智的智慧基础。
《中庸》说:“能尽人之性,则能尽物之性。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。” 人类潜能开发极致,是去发现与发展每一种“物质之性”。这种“尽物之性”即是创造,是唯一与天地之力并列的一种力量,即创造力!马克思也曾这么界定过创造:把物质进行一次新的重组便是创造。这也是尽物之性的另一种解释。
纯真的孩子置身于物质的世界里,是被物质吞没?还是被物质造化,而尽人之性?这需要一个大厨,或者是像李时珍一样的药剂师,提供一个好的营养投放的方法。这些都需要一个科学的分析与归类,从而真正利用好“物之性”。
TomorrowArt 未 来 美 学
用生活建构内容
用文化滋养生命
合作 | 咨询 | 参与
Tel:4008557699
E-mail:tomorrow@weilaimeixue.net
©️文章版权归TomorrowArt未来美学所有|未经许可不得转载